2018年10月21日,西安科技大學高新學院董事長孫龍杰受邀參加西安市廣播電視臺新聞廣播、One Talk壹行青年研習社及陜西省創業促進會聯合播出的《創業在西安》節目直播與錄制。
孫龍杰,畢業于南開大學,工學博士,教授、高級工程師,碩士研究生導師,現任西安科技大學高新學院董事長、陜西科大高新國際文化科技集團董事長、陜西省創業促進會副會長等職務。自1988年開始自主創業,從事煤炭焦化產品的營銷與運輸。1990年5月,創辦蘭州通訊技術公司,1993年6月,被甘肅省科委推薦為全國實施火炬計劃先進個人。同年12月,被共青團甘肅省委、省青年聯合會聯合授予“甘肅省新長征突擊手標兵”、“甘肅省首屆十大杰出青年”光榮稱號。科研項目“LZ1016高壓顯示驅動電路”榮獲航空航天部科技進步二等獎。2006年,作為投資方與西安科技大學共同舉辦了全日制本科獨立學院——西安科技大學高新學院。
學院將教育與產業緊密結合,致力于將企業家精神融入到人才培養過程,打造“校企園”共棲的大學創新工場,已為社會培養各類應用型人才2萬余名,現在校學生1萬多名,教職工1000余人,其中專任教師501人,雙師型教師214人,2017年錄取分數線位于陜西三本批次獨立學院和民辦高校第二名。學院在現階段主要圍繞“新媒體+創新創意產業板塊”、“信息化、互聯網+對傳統產業的提升板塊”、“教育培訓板塊”三個板塊,投資與合作了北京清博大數據公司、欣奕除疤集團、二更短視頻、開運聯合、航天意德、美芯電子、西科軟件、西科節能環保等企業及公司,使教育與產業緊密相連,深入合作,踐行產教融合、創新發展,打造具有百億市值規模的“西安科技大學高新學院暨創新產業基地”。
孫龍杰先生圍繞以下幾個問題與主持人進行探討與交流。
大學是創新創業最好的土壤:
我作為一個老創業者,從1988年讀研階段開始創業,到現在整整30年了,創辦了西安科技大學高新學院后,至今仍然在創業。教育部將西安科技大學高新學院定義為應用型大學,目前我們有“新傳媒與經濟管理學院、信息與科技工程學院、國際教育與人文藝術學院、城市建設學院”這四個二級學院,學科專業都是和人們的城市生活密切相關的幾個方面,我們在這幾個方面進行投資和創業,把學科優勢應用到實踐中,并利用學科交叉不斷進行創新。
大學生創業的優勢在于學生思想新,有沖勁,不足之處在于對行業比較陌生。現在創業與30年前已經大不相同,在我創業的這30年間,也是國家創業的30年。因為身處教育行業,我既要創業,又要把創業當成學術去學習和研究,將創業經驗課程化、公式化,加上現在可以利用云服務和大數據,把經驗以活生生的案例帶到學術教育中,告訴老師和學生為什么能成功,怎么做才能成功,又怎么把成功經驗復制出去。
80年代的創業者,只要膽大就很有可能成功,因為當時供給遠遠跟不上需求,只要能做出來東西,就很有可能成功。雖然現在新的機會大大增加了,但新機會都是依托于傳統行業的,而傳統產業的大格局已經基本形成。尤其是經過了互聯網創業的洗禮后,到了今天一定是創新驅動的創業,沒有創新就很難存活下去。
大學生如果進行創業,還需要很深的積淀,因此我們大學的模式是老師帶學生,一起進行創業。作為民辦大學,我們選擇老師的方式與機制都比較靈活,從行業內挖掘經驗豐富的老師,帶著學生來學習,并踏踏實實地進行創業實踐,加深學生對行業的理解。
現在創業想要做0到1非常難,需要更多關于知識產權的保護和投入,而做1到N相對容易,也就是基于已有的產業上,再次進行創新。這其實就是由學科交叉實現的,而大學就是最好的做學科交叉的地方,所以說也是創業最好的土壤。
同樣受到節目邀請的還有新一代創業者的代表、億邦成長實踐綜合平臺、埃思邦無校園大學創始人馬寶玲先生。馬寶玲先生認為,好的創業者應具備三個條件,環境、思維、和內在驅動,其中最重要的是內在驅動,只有找到自己內心真正向往的事物才有可能真正找到創業的規律,才有可能成功。而馬寶玲先生所推行的埃思邦無校園大學正是為大學生提供一個找到自己真正興趣所在的機會,從而找到真正的內在驅動。
孫龍杰先生認為馬寶玲先生倡導的創業理念與西安科技大學高新學院的教育方向不謀而合,教育最應該做的是“因材施教”和“差異化”,作為民辦大學,我們的愿景是把學校做成創新創業型大學,并堅定不移地踏實前進,目前走在西安本土民辦高校的前沿。永康書記對大學生創新創業非常支持,多次提出來校參觀指導。或許以后和馬寶玲先生的埃思邦無校園大學會有合作機會,期待碰撞出不一樣的火花。
好的創業者需要具備哪些素質?
孫龍杰先生說道:"一個好的創業者最需要具備的是'責任和熱愛',缺一不可。很多人認為創新是艱苦奮斗的過程,我不這么認為。創業的確需要付出巨大的時間和精力,但付出和收獲都是很快樂的過程,因為在這個過程中我一直在學習,精神層面始終是充盈而富有的,我很享受這個過程。"
同時,“責任和熱愛”對教育行業而言更是如此。孩子是一個家庭的希望,也是社會和國家的希望,所有教育從業者必須具有強烈的責任感和教育熱情。雖然我創業這么多年,但我最看重的身份仍然是一名教師,目前學院有一千多名教職工和一萬多名學生,把自己多年的創業經驗和心得教給老師們和孩子們,并帶領著他們一起學習和創業,帶領整個學院成為服務于社會和國家的力量,是我的責任,也是我的使命。
在創業中,理性和感性哪個更重要?
我認為一個成功的創業者,具有理性的思考和嚴謹的邏輯非常重要,能夠大大提高創業成功的可能性。但一個成功的企業家,一定是兼具了理性思維和超高的情商,因為現在資本和平臺的選擇太多,只有具備智商和情商甚至更多優勢的十項全能人士,才能夠拿到頭部資源。
創業團隊應如何更好地利用學習工具使企業走地更遠?
在這個時代,工具的發展非常迅速,能夠將許多前人的經驗和知識實現跨界與整合,降低了創業的門檻,那么學習能力就顯得尤為重要。
首先學習是進行創業最基礎的能力,如果不能快速學習,就不能抓住創新的機會。除了具備學習的能力,還要有隨時隨地學習的意識,向書本學習、向周圍人學習、向工具學習、向時代學習。學習和創新是這個時代的主旋律,只有不斷學習、不斷創新,才能在創業的路上走得更遠、更久。
例如現在的人工智能、大數據和云服務等,這些工具將多年來的各行各業經驗都總結成了數據,未來企業運行的內核也會是基于數據之上,如果不抓緊時間去學習和掌握這些工具,就會極大地削弱了自身競爭力。
而怎樣使用這些工具也是困擾很多創業者的問題。目前我國大學教育有些過于學術化,我們其實可以將許多授課內容以云服務的形式提供給學生,同時大學老師可以帶領學生為一些中小企業進行服務,盡管財務收益比較低,但社會服務和教育的價值是極大的,這些操作和管理經驗都可以讓學生在實踐中進行深入學習。那么當學生進行創業時,就具備了更強的學習能力和競爭力,少走很多彎路。我希望我們的學生畢業時,得到的遠不止一張學位證和一張畢業證。